74歲的長沙“新市民”劉臘梅,,近40年如一日記錄家庭收支情況,。23本“流水賬”,,見證了這個尋常百姓小家生活的巨大飛躍,。
在長沙高新區(qū)麓谷街道一個小區(qū)的單元房內(nèi),,劉臘梅夫婦正在逗兩歲多的孫女玩。見記者進門,,她趕緊起身,,搬椅子、開電扇、切西瓜,、端茶倒水,,忙活了好一會兒。
了解記者的來意后,,劉臘梅從臥室里提出一個塑料袋,,里面裝著一堆大大小小的本子。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記賬的,,到現(xiàn)在已近40年,從未間斷,,記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家庭收支和人情往來,。
“那時,家里非常困難,,恨不得將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我把每一筆收支記下來,就是想時刻提醒自己開源節(jié)流,、省吃儉用,,也想看看錢究竟花到哪里了。到后來,,慢慢記賬就成了一個生活習(xí)慣,。”劉臘梅說。
劉臘梅一家原本住在湖南省祁東縣一個小山村里,,丈夫譚榮華在株洲當工人,,她在家務(wù)農(nóng),照顧老人,,撫養(yǎng)4個小孩,。1983年,為方便小孩上學(xué),,劉臘梅做了個大膽決定,,把家里稻谷和豬賣了,帶著兩三百元錢進城租房,,“拎貨籃”做點小本生意,。
在祁東縣城,劉臘梅一家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住房問題,。
劉臘梅記得很清楚,,一家人租房住了9年多,先后租過5處房子,,搬過4次家,。那時房屋質(zhì)量比較差,,土坯房和紅磚房都有,透風(fēng)漏雨是常事,。有一回,,房東急用房子,當時下著大雨,,一家人拎著鍋碗瓢盆到處找地方住,,劉臘梅說她忍不住大哭了一場。
“1992年,,手上有點余錢,,老大和老二都已經(jīng)參加工作,我們決定買一套房子,。”翻開一個賬本,,劉臘梅指著密密麻麻的數(shù)字對記者說,“城中村,,私人的房子,,兩層,當時總共花了33000多元,。自己的錢不夠,,把能借的親戚朋友都借了個遍。”
在進城后買的第一套房里,,劉臘梅一家人又住了9年多時間,。96歲的婆婆過世后,劉臘梅夫婦決定從祁東縣城搬到“大城市”去,。在譚榮華曾經(jīng)工作過的株洲,,夫婦倆在離大兒子家不遠的地方買了一套商品房,103平方米,,花了74000多元,。劉臘梅夫婦將祁東縣城的房子出售,賣了64900多元,。
在株洲,,劉臘梅夫婦一住就是7年多。后來,,一次到長沙看望小兒子譚衛(wèi)民時,,劉臘梅看中了現(xiàn)在居住的小區(qū),環(huán)境更好,,配套更優(yōu),。孝順的譚衛(wèi)民主動“支援”母親,拿出20萬元,,買了一套83.9平方米的兩居室,。2008年8月,劉臘梅夫婦從株洲搬到長沙,,株洲的房子賣了21萬多元,。
在長沙,劉臘梅夫婦倆過著平靜而充實的晚年生活,。賬本還反映了二老“錢袋子”的變化:譚榮華剛退休時,,退休金每月97元,2019年漲到每月2740元;2011年之前,,劉臘梅沒有退休工資,,2011年5月按政策一次性補繳社保以后,從第二個月就開始拿退休金,,從最初的每月688.88元,,2019年已經(jīng)漲到每月1723.38元。
透過一個個泛黃的賬本,,劉臘梅家“菜籃子”的變化也躍然紙上,。夫婦倆回憶說,在鄉(xiāng)下生活時,,想吃葷菜很不容易,,要到十幾公里外的集鎮(zhèn)去買,孩子們在學(xué)校寄宿,,家里帶的“壇子菜”一吃就是一周,。搬到祁東縣城后,家里的伙食慢慢得到改善?,F(xiàn)如今,,雞鴨魚肉、蛋奶水果,,想吃啥就買啥,。
“母親的記賬本,記錄了一家人的奮斗,,反映了一個普通家庭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帶領(lǐng)下一步一步過上小康生活的歷程,。”劉臘梅小兒子譚衛(wèi)民說。


官方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