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桑雪騏)說起京味兒,人們首先會想起大柵欄,、琉璃廠,、天橋……其實,,位于北京東直門內(nèi)大街與雍和宮大街交會處的北新橋,近幾年也逐漸發(fā)展成了滿載京味兒的著名街區(qū),。2月12日農(nóng)歷大年初三,,《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前往北新橋?qū)ふ揖┪秲骸?/p>
以前的北新橋,有一座小小的漢白玉旱橋,,后來由于城市拓展,,橋沒有了,地名卻保留了下來,。十字路口南北分別是東四北大街和雍和宮大街,,東邊則是北京有名的美食街——簋街。
游客排隊購買網(wǎng)紅茶味冰淇淋,。桑雪騏攝
中午12點30分左右,,從東四北大街南口往北,記者遠遠地看到一家店鋪的窗口前排起了長隊,。古色古香的灰墻襯得窗口上方懸掛的大紅燈籠愈發(fā)的鮮艷,。從窗口離開的人,手里都舉著一個綠色的火炬冰淇淋,。“大冬天的,,為什么都吃冰淇淋?”記者好奇地向前湊過去,。
在店門口,,兩位剛剛買到冰淇淋的姑娘正舉著手中的冰淇淋拍照。“好吃嗎?”記者問,。“不知道,,還沒吃,網(wǎng)紅冰淇淋,,我買的是抹茶口味,,她買的是花茶口味,先拍照發(fā)個朋友圈打卡,。”其中一位姑娘笑呵呵地回答,。
進入店鋪,記者被紅彤彤金燦燦的新春喜氣包圍了,。店堂前部是擺滿各種紅色新年禮盒的展臺,,后部則是古色古香的柜臺。穿著綠色工作服的服務(wù)員告訴記者,,這里挨著雍和宮,,離正在辦廟會的地壇也不算遠,所以春節(jié)期間客流一直不少,。“不過,,最忙的還是賣冰淇淋的。”服務(wù)員笑著說,。
記者順著東四北大街往北走,,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流越來越密集,到了北新橋路口,,看到用于交通管制的紅白相間的錐桶和告示牌。原來,,路口北面的雍和宮大街改成了臨時的步行街,。
游客排隊購買各種京味小吃。桑雪騏攝
路口的東北角,,一家餐館的外賣窗口前也排起了長龍,。這家餐館經(jīng)營清真老北京涮肉,外賣窗口除了銷售醬羊肚,、炸素丸子等傳統(tǒng)醬貨和炸貨,,還賣紅豆卷、自來紅月餅等京味小吃,。排在隊伍中間的一位花白頭發(fā)的女士一邊向櫥窗里看,,一邊操著一口江浙口音問前面排隊的人,什么好吃,,什么最有北京特色,。“到了北京,就應(yīng)該嘗嘗各種小吃。”她說,。
雍和宮大街一家炸醬面店門前也排起了長隊,。記者擠到炸醬面店門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縱深窄長的店堂,。門口胖胖的,,穿著灰底點綴粉白花外套,戴著咖啡色帽子的老板娘正拿著手機叫號,。“這一天能叫多少號,?”記者問。“那誰記得,,號排得太長,,我就給清空了重新排。反正早上9點30分開門,,晚上9點關(guān)門,,一天總不閑著。”老板娘告訴記者,,店里面有六七十個餐位,,上菜快,所以翻臺也快,,但是一到節(jié)假日就會排隊,。“這是旅游區(qū)嘛!”老板娘說,。
炸醬面店再往北,,就到了有名的網(wǎng)紅糧店——同日升糧行。在寸土寸金的雍和宮大街上,,同日升糧行仍然銷售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油鹽醬醋,、米面雜糧,還有芝麻醬,。不大的糧行,,顧客進進出出絡(luò)繹不絕。店鋪南北兩邊的貨架上,,擺著瓶裝和袋裝的醬油醋,、米面等,中間則是各種散裝雜糧,、調(diào)料,。一位正在挑雜糧的阿姨告訴記者,這里的店雖然不大,,但是東西全,,質(zhì)量也好,。“你看這瓶子里的調(diào)理料,陳皮,、甘草什么都有,,而且需要多少買多少,多方便,。”阿姨說,。
糧行最里面就是芝麻醬銷售區(qū)。一瓶一瓶預(yù)先裝好的芝麻醬高高地摞著,,旁邊的標簽上寫著“芝麻醬 20元/瓶”,。一位姑娘正在打電話和家人估算要買多少瓶芝麻醬。“大姨家兩瓶,,二姨家兩瓶……”姑娘告訴記者,,家里人都好這一口,所以每次都買好多瓶,,等吃得差不多了,,她就來跑一趟,把大家要的都帶回去,。
同日升糧行的售貨員給顧客打芝麻醬,。桑雪騏攝
這里的芝麻醬不僅有瓶裝的,還有散裝的,。出門前,,記者在背包里裝上了一個洗干凈的玻璃瓶子,找到兒時記憶中熟悉的大桶,,向旁邊的男售貨員遞上瓶子,,“來一瓶!”“二八的還是純的,?”“二八的,。”問清記者的需要,售貨員給瓶子稱了重,,就到大桶邊上,大勺子一探一卷一翻,,芝麻醬就準確地落進瓶子,,一套動作行云流水,芝麻醬一滴都沒漏出來,。記者舉著手機錄像,,售貨員對此似乎習(xí)以為常,眼皮甚至都沒有抬一下,。“頗有小時候國營糧店售貨員的范兒,。”記者心里想著。
記者從店里走出來,雍和宮大街仍然人流熙攘,,明亮的陽光曬在身上暖暖的,,春天來了。


官方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