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訊(記者 龐建新)近年來,,食物引起的過敏性疾病呈上升趨勢,。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全球有22%-25%的人患有過敏性疾病,且人數逐年增加,,其中食物過敏占很大部分,。食物過敏逐漸成為食品安全和公共衛(wèi)生應急的突出問題之一,。
“食物過敏是指正常進食引起的身體異常免疫反應,,是由于某種食物或食品配料等引起的IgE介導和非IgE介導的免疫反應,而導致消化系統(tǒng)內或全身性的變態(tài)反應,。”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變態(tài)反應科副主任孫勁旅教授坦言,,就目前而言,想要預防食物過敏,,需要患者在生活中做好攝入食物的記錄,,找出導致過敏的食物并避免接觸進食。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農產品中心副主任張九凱副研究員表示,,食物過敏目前沒有有效的根治措施,,只能通過避免食入過敏原來預防食物過敏的發(fā)生,其中,,詳盡的食物標簽就成為消費者成功避免過敏原的關鍵,。
11月25日,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際食品科技聯(lián)盟主辦的“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線上專題活動上,,與會專家認為,應積極推進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的消減和控制技術創(chuàng)建,,建立快速,、精準的過敏原檢測方法,完善食品中常見過敏原標識的管理,。
據南昌大學中德聯(lián)合研究院院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紅兵教授介紹,,目前,食物過敏的流行病學調查不均衡,、食物過敏原的閾值數據嚴重不足,、食物過敏原標識的差異化、過敏食物風險評估技術體系不完善,、食物致敏原的檢測與確證不精準,、食物過敏原的加工控制存在缺陷已成為食物過敏安全問題的六大挑戰(zhàn)。
據專家介紹,,我國食品過敏原的標示標注不醒目,,很容易被消費者忽視。想要在食品包裝上完整標示相關致敏原信息,,企業(yè)在產品生產過程中進行過敏原檢測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陳艷研究員表示,我國沒有系統(tǒng)的食物過敏流行病學研究,,在現行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中,,食物過敏標識清單直接引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目前,,迫切需要采用基于病人自述,、臨床癥狀和過敏檢測指標相結合的食物過敏診斷標準開展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獲得我國人群的過敏食物排序,,為我國食物過敏的風險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振興教授認為,進行致敏性評價要充分考慮不同加工機制對過敏原的影響,。加工過程中過敏原會與其他食品組分發(fā)生交聯(lián)或修飾作用,,而加工后過敏原的變化不僅影響到過敏原檢測的結果,而且影響過敏疾病的診斷,。這項研究不僅能夠為降低食物過敏原的致敏性和開發(fā)低致敏性的食物提供技術基礎,,還為建立更加準確的加工食品中過敏原的檢測技術提供了基礎數據。
從消費者購買產品需要注意相關標識,,到企業(yè)生產產品要檢測過敏原信息,,再到科研人員不斷探索檢測方法,解決好食品過敏問題,,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研究員認為,食物過敏已成為世界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對我國食品工業(yè)健康發(fā)展提出新的挑戰(zhàn),,夯實食物過敏的系統(tǒng)性研究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