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任震宇)近日,,在一些網絡電商平臺上,部分運動鞋被“炒”出原價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炒鞋”行為是否違法,,它存在哪些風險,記者采訪專家進行了解析,。
“炒鞋”炒出10倍高價
近年來,,“炒鞋”成為一種新的潮流,所謂“炒鞋”,,就是生產者或銷售者通過炒作的方式,,哄抬某品類或某款鞋,人為造成供需關系不平衡,以奇貨可居擾亂市場為代價,,從中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一些專業(yè)“炒家”低價買進某些品牌、型號的運動鞋,,再高價賣出,,一出一進之間,甚至可以將某些運動鞋炒出原價幾倍,、幾十倍的高價,。
據媒體報道,在一些專注做潮牌的購物平臺上,,發(fā)售價僅1499元的“李寧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被賣家掛出48889元的高價,是原價的31倍,。發(fā)售價499元的“安踏哆啦A夢聯(lián)名休閑板鞋”,,成交價格漲了6倍,達到3199元,。隨后,,相關購物平臺發(fā)布聲明稱,對20款存在賣家所標價格波動較大問題的球鞋,,做了下架處理,,并對3名涉嫌惡意影響商品標價波動的賣家采取封禁措施。
記者在一家潮牌購物平臺上看到,, 部分運動鞋顯示“該商品已下架”,,查詢其歷史交易發(fā)現(xiàn),這些鞋的價格曾有過較大變化,。如一款頗受歡迎的“李寧BadFive長安少年 限量惟吾Pro 灰褐色”,,2020年秋季的發(fā)售價格僅為699元,其后在2020年12月價格在1800元--2499元之間浮動,,從3月11日開始一路上漲,,到3月29日最高漲到6999元,上漲了10倍,,到下架時,,價格大約在5600元左右。
在部分國產品牌運動鞋因炒作高價受到輿論關注,,被平臺下架的同時,,一些國外品牌運動鞋還在繼續(xù)炒作。記者在前述潮牌購物平臺上看到,,耐克旗下的一款 Jordan DIDR的“潘瑋柏同款 DIDR x Air Jordan1 High OG 白灰#說唱同款”運動鞋,,2020年6月26日其發(fā)售價格為1.8萬元,,目前最新售價為47859元,記者查詢其歷史售價,,長期維持在5萬元以上的價格,,甚至曾一度賣出過8.68萬元的高價。
“炒鞋”背后的利益合謀
其實,,早在兩三年前,,“炒鞋”現(xiàn)象就已經出現(xiàn)。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就曾發(fā)布《警惕“炒鞋”熱潮 防范金融風險》簡報,,指出“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可能存在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要求各機構高度關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范此類風險,。
為何“炒鞋”現(xiàn)象能夠長期存在?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巍認為,,“炒鞋”的本質與炒房,、炒黃金、炒虛擬幣等性質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損人利己的營銷手段,。他表示:“這其實是一種囤積居奇的行為,通過非消費模式大量購買,,在供需關系抬升價格后,,再利用供需關系和價格的時間差,進行銷售套現(xiàn),。”
朱巍表示,,“炒鞋”以及類似的“炒盲盒”“炒化妝品”行為,往往依托于社交電商,,品牌商與銷售商,,以及專業(yè)“炒家”通過提前布局,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收益,。一些平臺打著“社交電商”的旗號,,實際上干的卻是從事多層級、拉人頭營銷的生意,,此類營銷模式,不以銷售為主要目的,,虛抬價格目的在于方便增加多個層級,。分銷商購買的目的也并非為了銷售,而是為了繼續(xù)拉人頭,收取傭金,、人頭費,、會員費等費用。
品牌商也愿意通過炒作某款爆款,,再配合限量款,、經典款、紀念版等方式抬高個體商品價格,。一則能夠擴大自營規(guī)模,,或者通過分銷分成比例的方式盈利;二則能夠強化品牌效應,,并且映射到其他同系列產品上,,相比贊助賽事、提高品質等方式,,炒作的方式來得更快,,成本更低;三則打通互聯(lián)網銷售渠道,,一般網上銷售因減少了中間商的層級,,導致價格偏低,對線下實體店沖擊比較大,,但通過互聯(lián)網爆款的方式,,不僅不會降低價格,還能溢價銷售,,因此炒作網絡爆款非但不影響線下其他款銷售,,還能夠實現(xiàn)線上線下兩條線并行;四是增加爆款生產數(shù)量,,利用增量來擴大線上銷售團隊規(guī)模,,最終達到渠道變現(xiàn)。
“炒鞋”行為涉嫌違法
“炒鞋”行為是否違法呢,?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占領律師告訴記者,,要分兩個層面看這個問題,首先,,鞋不屬于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范圍,,實行市場調節(jié)價,是由經營者自主確定的,,所以即使價格很高,,一般情況下并不違法。
“但是要注意的是,,經營者銷售這些商品時不能從事價格違法行為,。”趙占領對記者說:“如果存在三種情形,,就涉嫌價格違法行為,分別是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等。”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方熠智表示,,平臺或者商家哄抬物價的行為,,涉嫌違反《價格法》第十四條第(三)款:“(經營者不得有下列不正當價格行為)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的。”根據《價格法》第四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經營者有本法第十四條所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處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責令停業(yè)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丁夢丹表示,基于市場合理需求,,供需不平衡而引發(fā)的“炒價”且適應經濟發(fā)展趨勢的,,可以予以一定容忍度。但如果供需和價格系人為哄抬,、營銷造勢而生,,則可以依據《價格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規(guī)范促銷行為暫行規(guī)定》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對肆意哄抬商品價格的行為主體,,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平臺對于平臺內經營者的商品市場調節(jié)價,理應結合市場公允價值進行監(jiān)測,,一定程度下有必要進行平臺干預并責令調整,,以維護平臺的正常經營秩序,,而非借助“炒價”來吸睛引流。商家應嚴格執(zhí)行《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等規(guī)定,,不得作出虛假發(fā)布或引人誤解的價格手段,散布漲價以此哄抬價格等不當價格行為,,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欺騙或誤導消費者,從而損害消費者權益,。
跟風“炒鞋”風險高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參與“炒鞋”面臨著更多的風險。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fā)布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勿將“炒鞋”當投資,,投資行為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一旦發(fā)生消費糾紛,維權將較為困難,。倡導廣大消費者理性消費,,鼓勵勤儉節(jié)約風尚,自覺抵制各種炫富式消費,,扼殺由“炒作”風潮中滋生的各類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李旻表示,,對炒鞋者來說,,“炒鞋”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售假風險,部分“炒鞋”平臺在提供鑒定服務的同時,,也進行銷售,,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此外,,部分平臺之前推出的“云炒鞋”,在出現(xiàn)質量問題時,,將難以追責,。二是市場泡沫破裂所帶來的風險,部分炒鞋者盲目地沖進“炒鞋”市場,,并通過分期付款,、借貸等杠桿方式購入鞋子,一旦“炒鞋”市場泡沫破裂,,將對炒鞋者的償還能力造成影響,。三是無法提現(xiàn)的退出風險,,“炒鞋”平臺的運營如出現(xiàn)問題,其提現(xiàn)功能往往也會受到影響,。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占領表示,,消費者在參與“炒鞋”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其他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比如商家欺騙消費者,、夸大某個商品的價值,,把非限量款鞋說成限量款;參與“炒鞋”的賣家在收到錢之后不發(fā)貨,,而交易又是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消費者可能并不知道賣家的真實身份,難以維權,??傮w而言,消費者需要提防參與“炒鞋”時所存在的各類法律風險,,防止自己的人身或財產權益受到侵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