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徐文智)進入5月,院子里有老人開始拔苦菜了,,一手攥著幾根翠綠苦菜,一手輕輕一扽,,苦菜從地里被連根拔起,。不一會兒,老人手里就有滿把的苦菜了,。開水焯過后,,調(diào)拌些醋汁和蒜末,味蕾便可享受苦菜的清爽與澀味了,。老人們說,,再苦也不能摻和蜂蜜吃,,否則身體會得病,。《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苦菜久食可以“益心和血通氣”,。
20世紀70年代,每至入夏后,,在野外山坡上,,總能看到有孩子在挖苦菜??嗖巳~子呈鋸齒形狀,,葉邊環(huán)繞一圈絨毛,輕輕折斷苦菜莖,,乳白色的汁液滲出,,至于味道,自然是苦的,。“向來看苦菜,,獨秀也何為?”黃河流域孕育出的農(nóng)耕文化里,,陳糧將罄,、新麥未黃的時刻,四處繁盛的苦菜,,著實是人們青黃不接時接濟腸胃最好的“食材”,。西安曲江有一處寒窯,,據(jù)說唐朝時里面住的王寶釧吃了18年苦菜,最后終于等到了薛平貴,。當然,,吃不上苦菜,活活餓死的掌故也是有的,?!对娊?jīng)》有載:“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躲在首陽山里的伯夷,、叔齊兩位賢哲,不食周黍,,依靠苦菜與薇續(xù)命,,最后連苦菜也不食,命喪首陽,。
這個時節(jié),,不只苦菜獨秀,也是萬物繁茂之季,?!吨軙酚浭觯?ldquo;小滿之日苦菜秀。”何謂小滿,?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jīng)6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物致于此小得盈滿。”中國傳統(tǒng)時間體系將這一天稱為小滿,,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八個節(jié)氣,,也是夏季中的第二個節(jié)氣。5月21日,,將迎來小滿節(jié)氣,,大江南北“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萬物競相涌動,。天氣開始由暖變熱,雨水漸漸增多,,南方有“小滿小滿,,江河漸滿”之說。北方夏熟麥類作物的籽粒趨向飽滿,,但還沒有成熟,,仍屬于灌漿后期。農(nóng)諺常說“小滿小滿,,麥粒漸滿”,。
除了苦菜秀,,靡草死和麥秋至是小滿另外兩大物候。“小滿氣全時,,如何糜草衰,。”對于靡草死的不解與懵懂,打小就縈繞在記者心中,,而隨著歲月淬煉,,年歲漸長,感受著二十四節(jié)氣標記的時間體系與風雨雷電草木蟲魚的規(guī)律互動,,認識了愈來愈多諸如靡草死,、麥秋至的亙古自然風貌。葶藶之屬的糜草,,“感陰而生者,,則柔而糜”,隨著太陽火氣日漸濃烈,,不免畏陽而死,,將大自然的風華讓渡給了向陽而生的紅花綠葉。一榮一枯,,大自然魅力盡顯,,傳遞著生命別樣的意義。
在陜西省西安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副主任,、民俗專家王智眼里,,小滿節(jié)氣不僅體現(xiàn)了厚重質(zhì)樸的農(nóng)耕文明與社會倫理,也彌漫著農(nóng)耕生活的濃郁詩意,。漫步田野,“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令人怦然心動,;眺望遠方,“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的初夏山川圖景,,更使人流連忘返。不過,,對于操持稼穡的鄉(xiāng)民而言,,小滿卻是“奪糧口”的農(nóng)事大忙之時。此時,,不得不提小滿的第三個物候——麥秋至,。《禮記?月令》記載:“秋者,,百谷成熟之時,,此于時雖夏,,于麥則秋,故云麥秋也,。”
“奪糧口”的關中平原,,連綿起伏的麥浪,令人心曠神怡,。初夏時分,,正午的日頭愈發(fā)毒辣,浸染數(shù)千年黃河文明的關中大地,,迥異于江南水鄉(xiāng)的豐神俊秀,,別有一番“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的繁盛,。沿著312國道一路行駛,,兩側(cè)柳樹與櫸樹蔥綠如茵,亭亭如蓋,,麥地里的齊腰麥穗,,密密匝匝、擠擠挨挨,,陣陣清風拂過,,起伏翻滾。“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豐收的期盼與喜悅,在記者心中潛生滋長,。
兒時咀嚼麥穗,、品咂甜味的畫面,此刻便在記者腦海中浮現(xiàn),。記者與312國道麥地旁平陵邑遺址雙照鎮(zhèn)龐東村的幾位村民拉起了家常,。關中農(nóng)諺常說,大麥不過小滿,,小麥不過芒種,;麥黃糜黃,繡女下床……意思是到了小滿,,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都要放下手頭一切去田間忙活了,。在親切的關中鄉(xiāng)音講述中,記者感悟到,,鄉(xiāng)村的文化生活和農(nóng)事活動,,與大自然保持著和諧的律動,才得以千年流傳、生生不息,。
站在田塍之上,,在大自然給予的慷慨饋贈面前,人們難免“陶然共忘機”,。北方麥穗漸黃,,南方稻秧尚青,薔薇將近,,櫻桃已紅,,芭蕉轉(zhuǎn)綠,就連可愛的乳白色蠶繭,,也漸漸地豐滿,,一切都如此地令人欣悅。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將變未變,、將滿未滿、盈虧轉(zhuǎn)化,,人生的如常與農(nóng)事的日常,,可謂相互契合,妙不可言,。
聽著村民口述,,看著風起麥浪,對于小滿時節(jié)的農(nóng)事活動,,記者充滿了好奇與期待,。這不,通過村民與專家的娓娓道來,,腳下這塊黃土地上發(fā)生的小滿農(nóng)事,,漸次展露在“眼前”。
日頭滑向西邊,,陽光亮眼奪目,,無遮無攔地灑滿并排蹲在田壟上的記者和龐東村村民張濤的身上。“大概是位處平陵邑遺址的緣故,,我們村很難搬遷,一些先人的習俗還繼續(xù)傳承著,。”望著豐收在望的麥田,,47歲的張濤說,“比如‘看麥梢黃’的小滿習俗,,本地人至今還在傳承,。盡管其中包含的實際意義似乎不大了,不過,‘看麥梢黃’背后對于親情的牽絆,、鄉(xiāng)情的守望,,依然很濃烈。”
晌午的天空,,鳥鳴啾啾,。“布谷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此時催耕的杜鵑,,聲聲哀鳴,噪切聲傳入關中鄉(xiāng)民耳朵里,,充滿了“盼黃盼割”的溫情提醒,。廣闊平坦的關中大地,金黃的麥田與湛藍的天空之間,,杜鵑上下翻飛,,在一片“盼黃盼割”催人勞作的混響中,古老的黃土地緩緩拉開了又一場熙熙攘攘的農(nóng)事大幕,。
據(jù)“老把式”張濤講述,,關中鄉(xiāng)村此刻正是“麥梢黃,女看娘”的時候,。夏收前,,也就是過去鄉(xiāng)村青黃不接的節(jié)骨眼,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看,,屋里糧食夠不夠吃,,夏忙準備得怎么樣,這些都是出嫁閨女操心的事情,?;啬锛遥斎徊荒芸罩?,“一包點心兩斤糖”之外,,還要用去年的麥子蒸成饅頭帶到娘家,告訴娘家人:“放心,,我家還有余糧,。”如果是剛結(jié)婚的女兒,娘家人還會給新女婿“回饃”,,用小藤籃裝上白面饃饃,,女婿回到村里的時候,等候在村口的鄉(xiāng)人們會一擁而上,,“搶饃籠”展現(xiàn)了濃濃的鄉(xiāng)情,。
在民俗專家王智眼中,二十四節(jié)氣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時間知識體系,包含著豐富多彩農(nóng)事活動的習俗傳統(tǒng),,承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例如尊重自然、順應天時,、崇宗敬祖,、孝老敬親、睦鄰友群等,。通過小麥與面食的這種食物傳遞,,鄉(xiāng)人之間的親情、關愛,,還有家里村外,、婆婆媽媽的瑣碎家常,都凝聚在“看麥梢黃”這段溫暖又從容的日子里,。
稼穡是農(nóng)家最大的希望,。麥梢漸黃的五月,大地四處呈現(xiàn)著農(nóng)忙倒計時的景象,,正所謂“江南沃野過插秧,,江北麥麩便灌漿”。水網(wǎng)交織的江南,,農(nóng)諺講究:“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人們忙著祭奠車神和蠶神,,踩動水車翻水澆灌田地,,轉(zhuǎn)動油車擠榨菜籽油,搖動絲車繅絲,,“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北方黃河流域,,農(nóng)耕時代“杏麥修鐮釤,,錋欔豎棘籬”的景象已難以尋覓。據(jù)王智介紹,,過去每當這時,,關中平原的鄉(xiāng)民們會開始忙著收麥(大麥)“打場”,在各個村鎮(zhèn)名目繁多的“忙籠會”上轉(zhuǎn)悠,,尋找合適的鐮刀,、草帽和草簸箕,為即將到來的“三夏”大忙,,籌備干活的家什。“這種從年初開到年尾的‘忙籠會’,猶如‘農(nóng)村物資交流大會’,,規(guī)模大小不一,,市場交易活躍,村民的消費能力充沛,,是當時鄉(xiāng)村消費的重要形式,。”望著王智多年來搜集收藏的各種“忙籠會會譜”手抄本,濃郁的民俗鄉(xiāng)風撲面而來,。
記者從田壟上緩緩直起身,,再次眺望疏闊的千畝麥田,麥穗嬌羞,、麥氣正秋,,似乎正歡喜地等待勞作的鄉(xiāng)民前來收割。無論是南方的插秧,、繅絲,,還是北方的打場、磨鐮,,烈日下緊張勞作的鄉(xiāng)民,,紅彤彤的臉龐與黑黢黢的脊梁都流淌著不竭的汗水。辛苦耕作的背后,,收獲的是甜蜜與喜悅,。初夏大地,四處彌漫的都是金黃的希望,。
臨走前,,記者摘下一撮麥穗放在掌心揉碎,一口氣吹過,,麥皮散落,,將“漸滿”的麥粒放進嘴中咀嚼,不一會兒,,兒時熟悉的味道便觸碰味蕾——勞作之后的收獲,,甘之如飴。吃苦菜時的滋味何嘗不是如此,?苦中有澀,,澀中有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這些物候猶如鄉(xiāng)民的質(zhì)樸品格,先苦后甜,,始終追求奮斗與勞作之后的收獲,。
《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二十四節(jié)氣中有小滿無大滿,,滿而不溢、滿而不損,,古人認為,,這就是剛剛好。人生恰應如此,,太滿了不好,,小滿就好。
